27 November 2004

博物馆里写“游记”

到布莱尔收藏馆参观时,我在入口处看见了让小朋友们填写的“游记”,高兴极了。拿了“游记”后,我就开始了搜寻行动!

想起我到大英博物馆 (British Museum) 参观时,碰巧遇上成群的学童随着老师到博物馆来参观。他们手上都拿了一份“游记”。在好奇心驱使之下,我问带队老师,要到何处去拿“游记”。谁知原来“游记”是老师为学生们准备的,而且已经全分派给学生了,不能给我一份,教我遗憾了许久。

其实所谓的“游记”,是一些表格,两页到七八页不定。学生就在表格上写下和画下他们在馆中的所见所闻,并且还要填写自己的意见。就如我手上的“游记”一样。哦,我的“游记”更了不起,是彩色的。哈哈!太棒了!

这些游记都有一些问题和图片。比方说,我的“游记”中有一张馆中收藏品之 一——观音塑像的图片。图片旁有个简单的提示:找出这个大慈大悲的观音之塑像。接着,便有三道问题:这个塑像的什么部分已经破损了?你能够看出塑像的头饰上有什么吗?这个塑像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这些问题都不难,而且都能够在展示品的说明中找到答案。这些问题旨在让小朋友在东找找、西看看的过程中,为找到指定目标而雀跃万分。同时,也加深印象,还可以把“游记”带回家留念。

除此之外,还有一张图片是屋瓦上的魔鬼。“游记”要小朋友圈出它的底部形状,并且要他们以1到10为标准,圈出那魔鬼有多恐怖。在1和10的旁边还分别写上了“Yawn!”和“Aaargh!”,真有趣。

还要一提的是,收藏馆还把表格都夹在文件夹上,方便小朋友们书写;而小朋友们离开收藏馆时,就把文件夹还给出口处的负责人。这是多么周到的安排啊!

我到收藏馆时,没有看见由老师带着参观的一群群学生,我遇上了由父母领着“寻宝”的一个个孩子。“在那里!”、“在这!”,此起彼落。妈妈耐心地提示孩子看清楚问题;爸爸让孩子骑在脖子上,以看清楚放在高处的展示品;姐姐指着弟弟的“游记”说:“你错了!”有的孩子则好奇地望着在写“游记”的我。或许他们在心中嘀咕着:怎么这个安娣也和我们一样爱写“游记”?奇怪!

参观的人们因为展示品的精美而赞叹;古旧的展示品因为人们的欣赏而有了光辉。孩童嫩稚的心灵或许无法体会各种展示品久远的背景、特殊的艺术风格,甚至搞不清楚那些展示品到底是什么东西。然而,他们对艺术的鉴赏、文化的了解、历史的体会`,或许就是从此刻开始……

在大英博物馆里看见的那一幕:一群小学生围着木乃伊,指指点点、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又努力地画下木乃伊的模样,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如今,在布莱尔收藏馆里,父母带着子女一起“寻宝”的情景,也将成为我大脑库存中的新档案。

刊登于2005年3月18日《南洋商报·新世纪》

Labels:

0 Traveller(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