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November 2004

苏格兰心中国情

在布莱尔收藏馆 (Burrell Collection) 的展览角落看见这两张图片。由收藏馆举办的“中国的一百万天 (One million days in China)”展览会,除了展示威廉·布莱尔爵士 (Sir William Burrell, 1861-1958) 生前所收藏的各种中国古文物外,也举办了各种活动让人们参与其中,更进一步地了解中国。这两张儿童绘图,便是收藏馆举办的绘画活动之作品。

第一张图的小画家把画纸对角分开,苏格兰旗与五星旗在左上角和右下角遥遥相望,守在中间线的是尼斯湖水怪和祥龙。上面的部分画了各种苏格兰食物,如:三文鱼、羊杂碎 (haggis)、牛油酥饼 (shortbread) 和威士忌等;下面的部分画了中国食物,如:北京烤鸭、春卷、米饭、中国茶等。餐具则各别是刀叉和筷子。通过食物,一一道出中国与苏格兰的不同。美中不足的是,他把沙爹肉串也当成了中国食物,或许是他曾光顾大马华裔所开的餐馆吧!

画第二张图的小朋友真有创意。他让舞龙者穿上了苏格兰格子裙,让中国与苏格兰的传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简单的一幅图,却道出了中国和苏格兰的悠久传统,以及在世人眼中,这两个地区最典型的代表。

虽然不知道这两张图片的绘者是谁,也不晓得他们是中国人,还是苏格兰人,但是从这两张图片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和苏格兰文化都有初步的了解。中国小孩来到这儿,跟苏格兰的小朋友一同上课、一同游戏,也把本身的文化带进校园里。在学校放学时间,走在路上,说着浓浓苏格兰腔英语的华裔孩子、以字正腔圆的“你好”向我问好的苏格兰孩子,已让我从初到此地时的大惊小怪,到现在的见惯不怪。

或许你会认为把中国和苏格兰放在舞龙和穿裙子的男人、祥龙和尼斯湖水怪的框框里,俗不可耐。也许你会觉得以食物来看苏格兰和中国的差异,肤浅得很。然而,这却是孩子们互相了解的起点,不是吗?

威廉·布莱尔,一个成功的船务商人,从十多岁开始,因个人的兴趣,收集了各种中国的古文物。在1944年,他把九千件收藏品捐给了格拉斯哥市政府。为何从未到过中国的他会沉迷于中国文物,似乎已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因为他而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契机——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机会。因为他,才有了今天的展览会和配合展览会的各项活动:中文班、太极班、中国宗教信仰讲座、华乐介绍、折纸工作营等等。因此,他这个“起点”,不能说不重要。

一个族群要在异乡落地生根,除了融入当地的社会,也要让当地人了解自己,才能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随着大批中国人涌入苏格兰,苏格兰人与中国人的互动,将会是一个又一个的起点,至于这些起点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留下多深的痕迹,则要看人们如何经营了。

刊登于2005年3月11日《南洋商报·新世纪》

Labels:

0 Traveller(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