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June 2006

易卜生的故居

第一次听见戏剧大师——亨利·易卜生 (Henrik Ibsen, 1828-1906) 的名字,是在大学现代戏剧课的讲堂。他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玩偶之家》是他的名作。《玩偶之家》描写了一个生活在19世纪时的女子——娜拉,如何从一个家庭主妇转变为一个独立女子。在那一个时代,这可真的一点儿也不容易。诺娜的勇敢深深地感动了我。

前往挪威的首都奥斯陆之前,已经知道易卜生在22岁就到奥斯陆求学和生活。奥斯陆也是他度过晚年的地方。因此,决定到他的故居去一趟,看一看身负盛名的他,如何度过人生中最后的旅程。

易卜生的故居,也就是现在的易卜生博物馆位于阿尔宾斯1路 (Arbins gate 1)。博物馆在2006年5月23日由挪威王后重新开幕。100年以前的这一天,易卜生正是在这间屋子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易卜生博物馆改装自易卜生去世前11年居住的屋子,主要是展示易卜生晚年生活的空间。博物馆展示了易卜生的生平、著作和他给后人的影响。当然少不了易卜生的画像和照片。博物馆中还有参观易卜生公寓的导览。

博物馆是在一楼,易卜生的公寓在二楼。进入易卜生的公寓前,访客必须用蓝色的塑料袜套着鞋子,以免弄脏地板和地毯。易卜生公寓里头的一些房间,已经用玻璃从屋顶至地面隔开,访客只能隔着玻璃张望里头的摆设。如此小心翼翼,是因为里头的许多家具和用品就是易卜生在世时所用的。另外,馆方还在不断地寻找百多年以前的资料,鉴定公寓里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位置,以便能够完完全全地重现当年的模样。他们也在寻找从易卜生故居流落到其他地方的家具和物件。可见,挪威人是多么地重视这一位国宝。

从易卜生的故居,可以看出他晚年的生活是优裕的。公寓里有客厅、卧室、厨房、工作室、书房,每一个房间都经过精心设计,屋里的摆设也非常精致。易卜生在世时,人们经过他家楼下,都会抬头张望,希望碰巧可以看见出现在窗前的他。无论如何,因为易卜生的著作都是狠狠地批判当时社会的弊端,所以常常被人们争论。可是,这并无损于他在戏剧界的贡献。

据导游说,易卜生的晚年生活非常的有规律。早上起床后,9点开始写作。11点半,放下手头上的一切工作,然后步行到大酒店 (Grand Hotel) 的咖啡馆去吃午餐。经过奥斯陆大学前,还会对一对手表和大学的摆钟上的时间。咖啡馆里不但有他专属的座位,他还会点同样的午餐。这样的日子,风雨不改的,一直到他在1900年中风为止。当他在1901年第二次中风以后,他的右手、右脚和脸部右边都瘫痪了。他无法书写,口齿也模糊了。1903年,第三次中风以后,他的情况就更糟糕了。可是,他尝试用左手写了“Takk. H.I.”,即“谢谢。H.I.”给照顾他的医生。

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不愿意向疾病低头的老人。是的,听了他晚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他已经不再是课堂上的易卜生了,而是一个坚强的老人。

Labels:

29 June 2006

到趣伏里去寻找乐趣

1843年,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有了一座供人们寻欢作乐的游乐园——趣伏里公园 (Tivoli Gardens)。在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占地20英亩的趣伏里公园,也是世上最古老的游乐园。著名的迪斯尼乐园还是它的后辈呢!

趣伏里,一个音与义兼具的译名,是许多北欧人小时候的游乐天堂,也是哥本哈根的标志。可是,它建立的初衷却是让人民沉溺于寻欢作乐,而忘却政治。

最初,趣伏里公园只是人们聚会和观赏歌舞演出的地方。经过百多年的不停建设后,趣伏里公园除了拥有各种娱乐设施,音乐厅、咖啡厅、酒吧、观景台、商店和咸水鱼池陆续出现了。中国式的塔楼和“万里长城”也在这里亮相。

华灯初上的趣伏里公园是最迷人的。霓虹灯在初临的暮色下,只有缤纷,没有妖娆。如此装扮下的它,仿佛蛾眉淡扫的少女。气泡喷泉后方的摩尔式建筑、湖畔的中国塔、湖上的船餐厅,公园各个角落的商店,都亮灯了。灯光与残余的阳光相辉映,趣伏里公园更添几许魅力。

搭乘云霄飞车飞驰一个又一个圆圈的人、从63米高的“黄金塔”骤然降落的人,尖叫声一阵又一阵,教游走在公园里的我,蠢蠢欲动,却鼓不起勇气。飞旋在80米高空的秋千,也是让我却步的玩意儿。在湖上泛龙舟,又让我觉得其实在湖边散步也是一样有趣,还可以省下一笔开销。想要乘搭旋转木马,却怕自己会把它给压坏了,更怕其他人奇怪的目光:一把年纪了还好意思坐旋转木马。终于,我选择到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去。

安徒生的童话世界,以安徒生笔下的人物诉说一则则的故事。拜访者坐上没有什么危险性的过山车,一路和轨道边的美人鱼、雪皇后、小锡兵、丑小鸭和拇指姑娘打招呼,也遇见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穿新衣的国王。手上的照相机也是忙碌的。忙着把这些人物摄入照相机,在重温童年旧梦的同时,也留待将来唤醒深藏在脑子里的记忆。

心满意足地走出安徒生的世界时,耳闻有点熟悉的古典音乐,却记不起是哪一首曲子了。少女时期的时光和趣伏里公园的轻快音乐重叠了。中学时期在铜乐队走过的日子,在玩具熊商店更加清晰,因为那里有一只拿着竖笛的大玩具熊。在陌生的环境撞见一度熟悉却因为岁月久远而陌生的物品,仿佛是和老朋友久别重逢。

当趣伏里公园因为夜色降临而成了浓妆艳抹的少妇,我离开了它,却带走了因它而来的新记忆和因它而唤起的旧时光。

刊登于2006年12月10日《风采·天涯海角之玩家分享》〈到趣伏里寻找童话〉

Labels:

28 June 2006

喷泉的神话

你听说过这一则北欧神话吗?

古时候,瑞典有个叫戈尔弗 (Gylfe) 的国王。他答应让吉菲昂 (Gefion) 女神从瑞典的国土挖出一块土地,但是限时一天一夜。吉菲昂女神就把她的四个儿子变成四头牛,用犁从瑞典的国土上挖了一大块的土地,并把它搬到海上。从此,瑞典有了一个维纳恩湖 (Vanern),而挖出来的土地就成了丹麦的西兰岛 (Zealand)。

虽然这是传说中西兰岛的来历,可是打开地图,却又会发现西兰岛的海岸线和维纳恩湖的形状确实很相像。如果这只是一种巧合,那么发现这一个巧合的人,肯定是个细心和想象力丰富的人。因为他缜密的心思和丰富的联想,哥本哈根市中心的东北部才有了吉菲昂喷泉。

因为这一则似真似假的神话,当我来到西兰岛上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时,专程去看了这一座郭沫若笔下:“四郎岛上话牛耕”“泉水喷云海水平”的吉菲昂喷泉。

吉菲昂喷泉就在长堤公园。夕阳余辉下,吉菲昂女神依然右手奋力挥鞭,左手紧抓套犁,鞭策着牛群拼力耕犁。四头牛埋头苦干,一刻也不放松。女神的坚持、牛群的刻苦,栩栩如生地再现眼前。端详了一会儿,心中仿佛相信了那一则美丽的神话。

可惜的是,我没有看见传说中气势磅礴的喷泉。不知道我是否来晚了,喷泉当时不喷水。泉水静止了,女神和牛群却不肯休息。费时10年并竣工于1908年的喷泉,根据旅游网上的资料,确实壮观:“铜牛的鼻孔珠泉喷溅,凝成薄雾,犁后喷泉汹涌。四周喷泉共分三级,泉水逐级泛溢,汇成珠帘,形同垂瀑。台基周围随着道路的坡度,用花岗石随坡延伸围成一泓水池,所有泉水汇集池内。水池两边各有一条铜铸巨蟒盘缠,左右两股喷泉,直注铜牛。”

幸运的是,我看到了平静水池上的倒影。真实的雕像和水中的雕像,相映成趣。夜幕低垂时,人影疏落的长堤公园,让人可以静静地体会浪漫的神话;不喷水的喷泉,更让人可以自由地想象“泉水喷云海水平”的景色。

Labels:

到哥本哈根去看美人鱼

小美人鱼为了心爱的王子而愿意忍受剧痛,把尾巴变成了双腿,让许多小朋友为她留下了同情的眼泪,也把勇敢、可怜的小美人鱼深深地记在脑海深处。


如今,尊贵的海公主依然坐在哥本哈根朗格宁 (Langelinie) 码头的大岩石上,默默地注视她的家。小美人之所以会栖息在这里,是因为一个为她着迷的人——卡尔•雅格布森 (Carl Jacobsen, 1842-1914)。1909年,雅格布森观赏了根据安徒生 (Han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 《海的女儿》童话改编的芭蕾舞剧,非常感动,于是他请了雕刻家爱德华•埃里克森 (Edvard Eriksen, 1876-1959) 根据扮演小美人鱼的艾伦•帕里斯 (Ellen Price, 1878-1968) 的模样雕刻一座小美人鱼雕像。1913年8月23日,小美人鱼雕像就坐在岩石上了!

或许人们觉得自个儿坐在海边的小美人鱼太寂寞了,于是邀请她到趣伏里 (Tivoli) 公园,和安徒生童话里的角色——小锡兵、丑小鸭、拇指姑娘等,一起作伴。缤纷的安徒生童话世界,让小美人鱼也快乐起来了。

1836年的童话《海的女儿》之魅力,再加上1989年的迪斯尼动画片《小美人》的推波助澜,小美人鱼雕像成了哥本哈根游客必定拜访的对象。游人到这里来探访她,用相机把她美丽的身影化为永恒,再慢慢地回味童年的快乐。因为童话和动画片而快乐的童年……

刊登于2006年10月号《嘉阳小作家》第32期·〈随我到天涯〉

Labels:

童话·塑像

哥本哈根

与御苑花草为伴,King's Gardens中的安徒生铜像。

















望穿秋水……非干伊人,只是趣伏里。

















奥登斯

隐身在自家的博物馆——H.C. Andersen Museum。


街边与教堂旁的铜像。

Labels:

安徒生的家乡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一个我们从小就知道的名字,因为他为我们写下了不朽的童话。《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国王的新衣》《拇指姑娘》……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了大约150种语言,深深地影响了大家的童年生活。

安徒生出生在北欧最古老的王国丹麦。欧登斯 (Odense) 是他的出生地。虽然安徒生只在这里生活了14年就到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去,可是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总是不经意地出现在他的童话故事里头。

安徒生的爸爸是一个鞋匠。从小,爸爸除了给安徒生做玩具,陪他画画,也给他说故事。安徒生后来的说故事本领,就是来自爸爸给他的启蒙教育啊!在安徒生11岁时,他的爸爸因病去世。贫穷的父亲无法留给安徒生一大笔遗产,可是却给了他非常宝贵的财富——书籍。

由于妈妈替住在欧登斯城堡的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王子 (Prince Christian Frederik, 1786-1848),即后来的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 (King Christian VIII) 洗衣服,所以安徒生总是有机会到城堡的花园去嬉戏。宏伟的城堡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化成了日后他笔下的美丽城堡。有趣的是,欧登斯仅有的两个荣誉市民就是安徒生和克里斯蒂安八世的儿子——弗雷德里克七世 (King Frederik VII, 1808-1863) 。一个王子和一个鞋匠的儿子最终都成了欧登斯的荣誉市民。

在欧登斯漫步,试图寻找安徒生当年的足迹。虽然它已经不再是200年前安徒生小时候居住时的模样了,但是丹麦人还是努力地保留着它当时的样子,以便人们可以到此来缅怀这一个伟大的作家。

安徒生出生在一栋黄色的小屋。从这小小的屋子,可以看出当年安徒生一家的贫苦生活。如今,这一栋小屋连接着一座博物馆。馆中收藏了安徒生的手稿、信件、作品和安徒生用过的物件,如他的衣服、帽子、假牙等。当我看见各种译本的安徒生作品集排列在书架上时,由衷地认为安徒生让世界各地的人都有了共同的话题——小时候看过多少则安徒生的童话?

安徒生赖以救命的9米麻绳也在这里展出。原来充满诗意的安徒生,内心是如此不安的。他出外旅游时,总是随身携带这条9米长的麻绳,因为他是这么想的:如果酒店发生火灾的话,他就可以把绳子从窗口抛下,然后爬绳逃生。


他2至14岁时居住的屋子也改装成了一个小小展览中心,展示安徒生小时候的家居环境:父亲制鞋的“办公桌”、母亲烧饭的厨房、安徒生游戏的后院……时光仿佛回到了安徒生小时候,他就站在阁楼隔着水笕和邻居说话。这样的情节也出现在《白雪皇后》里。

走出了欧登斯以后,安徒生还走了不少的地方。他的足迹踏遍欧洲,就如他自己所说的旅游即是生活。可是,无论走得多远,他依旧是欧登斯的骄傲。城中13座公园都可以看见他的剪纸——太阳脸,就是最好的证明了。

Labels:

25 June 2006

图说维格兰雕刻公园

嬉戏的父子……



















生气的小孩!



















铁门上的男女……















俯首甘为孺子牛!















人生柱与生命轮之间的十二星座……













Labels:

在维格兰雕刻公园看人生百态

仲夏,北欧的太阳迟迟不肯休息,一如游人对奥斯陆维格兰雕刻公园 (Vigelandsparken) 的恋恋不舍。

维格兰雕刻公园是雕塑家古斯塔夫•维格兰 (Gustav Vigeland, 1869-1943) 的杰作,也是他毕生的心血。从1900年开始,维格兰就向市政府提出制作喷泉群像的构思。后来他的构想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今天人们所看见的维格兰雕刻公园。维格兰以陶土构思出模型,工匠再根据模型用花岗岩凿出雕像,或用青铜铸造塑像。公园中的雕塑像在1924年就陆陆续续地完成,到了1950年,维格兰逝世七年以后,公园才有今日的基本面貌。

占地三十二万平方米的维格兰雕刻公园,以“人生”为主题。公园里的两百一十二件雕塑品诉说人生百态。到这里来的人们在享受它的恬静之余,也通过一座座的雕塑像,品尝人生的种种滋味。

公园的入口处,有一座排列着许多青铜像的桥迎接访客。1926年至1933年间完成的青铜像有生气的小男孩、亲密的恋人、嬉戏的父子、打架的男人……仿佛就是你我人生路上的缩影,喜怒哀乐尽显其中。夏日刺眼的阳光,照耀着桥上的塑像和访客。代表人生百态的五十八座青铜像,和形形色色的访客共享同样的阳光。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却又像是在传达一些我们无法参透的寓意。

一路走来,放眼望去,是瞩目的人生柱。在人生柱之前,有个喷泉。六个巨人肩上扛着巨大的盘,水从盘里溢出、流下,形成一圈水帘,又把巨人围在水帘之内。巨人是人生不同的阶段,水是奔腾富饶的人生,盘是生活的担子。如此赤裸裸地叙述人生的重担,看着,仿佛肩头也一重。可是,回头想一想,谁的人生不是由大大小小的担子构成的呢?分别只在于扛着担子时,我们是抱持着怎样的态度。积极?认真?抱怨?悲观?不同的态度,就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是否愉快,不是吗?

喷泉下方有个四方形的水池,二十个不同的人树交缠塑像就分成四组站立在水池的四个角落。维格兰既以树来象征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藉着树来隐喻人的成长。对我而言,我只是隐隐地感觉到,分站在“人生重担”角落的二十个塑像,就好比我们生活中来自各方的支持,家人、亲戚、朋友、同事……有了这一些人的支持,人生的担子不就轻了许多吗?

终于来到了鼎鼎大名的人生柱跟前。我仔细地观察着这一根高十四米的柱子。三个工匠用十五年的时间,在一根花岗石上雕凿出一百二十一个呈现不同姿态的雕像。不小的一个工程啊!旅游杂志上如此形容这一根人生柱:“由下往上,每个人呈现往上的动感,似乎是挣扎着往上成长,又像是寻找着某种超越人生轮回的方法!”我想,“超越轮回”应该不是维格兰的初衷吧!因为“超越轮回”的说法是佛教徒的信仰。无论如何,怎么样的诠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走过以后,心中豁然开阔的想法,才是旅途最大的收获。

人生柱之后,就是公园的后方了。在尾端有个生命轮。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两个小孩,一个牵着一个,形成了环状的生命之轮,生生不息的生命之轮。它是维格兰逝世九年之前的作品。这会是他对生命或是他一生的顿悟吗?

维格兰雕刻公园,刻画人性的一个地方。先是人生中的喜怒哀乐,接着是人生的重担与责任。不管心情如何,责任重不重大,人都是要向上的。向上,以便一代比一代的生活更好。可是,到了终点,却发现人生是不断地循环。

在维格兰雕刻公园看人生百态,不是旅途的目的,而是生命的领悟……

刊登于2006年10月30日《联合早报·旅游》〈奥斯陆Oslo自游行 挪威维格兰雕刻公园 人生历程的艺术结晶〉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