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October 2005

赫尔辛基的足迹

踏足赫尔辛基 (Helsinki) 的议院广场 (Senate Square) 马上感觉到她的气派。

正中的青顶白身大教堂在阳光普照下,更是炫耀夺目。在大教堂的左边是政府大楼 (Council of State);右边是赫尔辛基大学主楼,这两座米黄色的建筑物,乍看之下似乎一模一样。三座独特的新古典建筑风格之杰作是由恩格 (Carl Ludvig Engel,1778-1840) 设计的,并在1822年至1852年竣工。为了让议院广场的环境更为和谐,恩格也修改了大教堂对面的一排旧建筑物。这一些18世纪时的建筑物,如今也是以米黄衣服示人。于是乎,白色、青色和米黄色,深深吸引了赫尔辛基的市民与游人,高高在上的蓝天白云成了广场的背景。

想起郭沫若的诗句:“信是千湖国,港湾分外多,森林峰岭立,岛屿似星罗。”身处在赫尔辛基,实在是很难把她与“千湖之国”——芬兰联系在一起。因为这身处芬兰南部的一国之都,城中纵然树木林立,却不见湖泊。要欣赏“千湖之国”的景色还得到中部去。

站在大教堂前眺望,感受赫尔辛基的魅力。这一个大都会处处流露着北欧式的优雅。四十七级的梯级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Czar Alexander II,1818-1881) 的塑像站立在广场正中,见证了俄罗斯在芬兰留下的历史。另一个对芬兰影响深远的国家——瑞典,则通过瑞典语作为和芬兰语并列的官方语文,宣示了她和芬兰的渊源。

在这里,我体会到了,凡走过必留下足迹。

Labels:

03 October 2005

漂浮在海上的城堡

芬兰城堡 (Suomenlinna) 是建立在赫尔辛基岸外的海上城堡。从市集广场乘搭渡轮到城堡需时十五分钟。初秋的赫尔辛基是多变的,昨日的万里晴空已经转换成今日的灰蒙蒙。渡轮在一片灰蒙蒙的天色当中朝城堡前进,向远方望去,城堡俨然漂浮在海上。途中下起的蒙蒙细雨,让城堡看起来更是“飘浮不定”。

这一座由赫尔辛基岸外六个小岛组成的城堡,不仅是芬兰著名的旅游景点,更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要塞。在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单里。

1748年至1772年,当时拥有芬兰主权的瑞典人在岛上建筑炮台、城堡和军营,以抵御逐日强盛的俄罗斯帝国。因此,至今在瑞典语中,这一座城堡依然被称为“Sveaborg”,意为“瑞典堡垒”。然而,瑞典人计划中的圈链式连接的防御城堡还是抵抗不了俄罗斯的军队,终于在1808年向俄罗斯投降。在被俄罗斯统治的110年里,这一座城堡的名字叫做“Viaopori”,即在芬兰语中的“瑞典之堡”。直至1917年芬兰独立之后,这一座海上城堡才被称为 “Suomenlinna”,也就是“芬兰城堡”。数度易主,几度易名,说明了城堡的坎坷历史。她的设计师——奥古斯丁 (Augustin Ehrensvärd, 1710-1772) 对这一切应该是感到出乎意料的吧?

城堡至今依然保存着原貌,然而岛上当然少不了博物馆、餐馆与咖啡厅。沿着地图上的路线,踏着地上的沙石路漫步。脚步声伴着沙沙作响的沙石,仿佛提醒着我们这海上要塞所走过的岁月。由码头向南走,经过杂货店、教堂、图书馆,来到了旅游中心,中心里展示着城堡的历史。免费派发的三语报纸则诉说着城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份报纸同时以芬兰语、瑞典语和英语叙述同样的内容,是浪费资源吗?还是带给游人方便?或是平等地对待三种语言?

从旅游中心出来,渡桥到另一个岛上经过咖啡座、博物馆和陶瓷工作室,不知不觉走到了终点——帝皇门 (The King’s Gate),芬兰城堡的象征。

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匆匆地走过城堡的主要路线,对芬兰当年的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可是,看着城堡如今一片祥和的景象,实在无法把她与烽火连天,处处硝烟和血腥的过去挂钩。在芬兰独立的第二年,国内两大党派的冲突,更让不少人葬身此地。失败的激进党派的许多党员被保守党派监禁在芬兰城堡。由于环境恶劣,许多人死于营养不足和疾病。时过境迁,今天的芬兰城堡已不再战火弥漫,反而成了人们向往的旅游、疗养和居住的圣地。

对于芬兰人、瑞典人和俄罗斯人来说,城堡见证了三国之间整千年的渊源;对于我来说,海上城堡是奇特的。六个岛屿以桥梁连接起来抵抗外敌,成了保家卫国的城堡,不是挺聪明的方法吗?善用天赋的条件以提升自己,不也是我们应该效法的吗?我如斯对外子说。

Labels:

赫尔辛基的惊喜

在出发到图尔库之前,我们已经匆匆地和赫尔辛基打过招呼了。我们从赫尔辛基—万塔机场 (Helsinki-Vantaa Airport) 搭巴士到赫尔辛基火车站,再从那儿乘搭火车到图尔库。巴士途经赫尔辛基市中心,只见满地落叶,枝头上黄、红色叶子,给她添了几分姿色。在繁华之中,赫尔辛基又比我曾到过的伦敦、巴黎和阿姆斯特丹多了一些宁静。

到“正式”地接触赫尔辛基时,她更给了我们许多惊喜。首先是她的电车服务。其中的一条电车路线会经过市内的主要旅游景点,只要乘搭这列电车,游客就可以前往那些景点,既方便又省事。当地的居民也可以使用这一条路线的电车服务。如此的安排,比一些欧洲城市常见的市内观光巴士来得实际多了。

电车站有个电子告示牌显示各电车的抵达时间。在电车里还有一个小屏幕显示即将抵达的站名,一样是先显示芬兰语,再显示瑞典语,只要对照地图上的站名,就准不会下错站了。在电车的传单上不仅附有地图,还有各个旅游景点的简单介绍和明确指示。因此,言语不通的我们也可以无惊无险地畅游赫尔辛基。

在我们投宿的青年旅馆有桑拿房!这就是赫尔辛基给我们的第二个惊喜。在芬兰语中,“Sauna”是指“一个没有窗子的小木屋”。洗桑拿浴是芬兰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说,房子再小,芬兰人也要想办法建一个桑拿浴室。因此,芬兰全国有两百多万个桑拿房,平均每三个人就拥有一间桑拿房。从“生于桑拿,死于桑拿”这条被芬兰人普遍认可的古训,就足以证明桑拿在芬兰人心目中的地位。从前,芬兰妇女还真的是在桑拿房分娩呢!桑拿不仅是芬兰人民的“必需品”,也是他们积极推荐给芬兰游人的必进行之事,“没有在桑拿的故乡洗过桑拿,就等于没有到过芬兰。”

有人说,赫尔辛基的教堂是最漂亮的。来到了此地,我发现这话一点不假。精美的教堂就是赫尔辛基给我们的第三个惊喜了!十几座高耸的尖顶和带钟塔的教堂耸立在市中,这些就是建于12世纪到19世纪的风格迥异的教堂。无论是新古典建筑风格的大教堂 (Cathedral)、拜占庭—俄罗斯式建筑的乌斯别斯基东正教堂 (Uspenski Cathedral),或是在天然岩层中建成的岩石教堂——坦佩利奥基奥教堂(Temppeliaukio Church) ,纷纷展现自己的细致韵味,吸引游人的目光。

赫尔辛基还有个让亚洲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惊喜——商场和一些旅游景点在周日不开门!即便是开门的旅游景点也多在下午三时就关门了。各大小百货公司在周六的营业时间至迟也是下午三时。是否有点超乎想象?对于生长在吉隆坡的我来说,周末逛街购物是必然之事,因为周一至周五的课业或工作,让人疲累得不能再做其他事了。赫尔辛基,这个贵为一国之都的城市,原来是这么的清闲。

赫尔辛基,繁忙之中又怡然自得的城市,改变了我对“首都”的刻板印象……

刊登于2005年12月9日《南洋商报·新世纪》

Labels:

02 October 2005

装着公德心的玩具箱

到赫尔辛基旅行时,在市中心发现了一个公园。公园里有个人造湖,建筑物依水而建。湖中的倒影,把色彩鲜艳的建筑物衬托得更加美丽了。

公园里,虽然不时从外头传来交通工具的汽笛声,孩童嬉戏的欢笑声却依然清晰可闻。放眼一望,有的小孩踢足球,有的小孩玩沙子,有的在互相追逐,父母就陪伴在一旁,一边注意着孩子的举动一边谈天说地。看着公园里嬉戏的小朋友,从他们灿烂的笑容和父母盈盈的笑脸,我知道他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下午。

就在小朋友嬉戏的角落旁,有一个装满了玩具的箱子。啊,原来足球、堆沙堡的工具都不是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它们是公物!我蹲在箱子旁,仔细看了看里头的玩具,它们是完好的。这时,有个小朋友要离开公园了。看起来还没十岁的他,把足球放进箱子里,向我挥一挥手,走了。他不但没有把玩具占为己有,还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回原处,让其他的小朋友也可以玩。

这样一个箱子给我带来了多么大的刺激。心中既有感动也有感慨。感动于芬兰人的自律和公德心;感慨于我成长的地方却是连电梯也会被破坏的。

把这一个不仅装满了玩具,也装满了自律和公德心的宝箱拍起来,好让我有机会给我的朋友们看,看看这一个世界应存在的美德和美丽。

刊登于2007年8月号《小作家》第39期·一场文字约会

Labels:

01 October 2005

赫尔辛基的电车

嗨,小朋友们:

至今,我依然记得在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乘搭电车游玩的经验。在那里游玩,电车就是我的腿。电车,是以电推动的列车,一般上会有几个车厢,大约有三四辆巴士的长度。电能就来自架空的电源线了。

我在旅游中心发现,赫尔辛基的得知其中一条电车路线会经过市内的许多旅游景点,于是。拿了说明观光电车服务的英文版传单,买了全天票,我就出发啰!传单内不只附有电车的观光电车的路线图,还有各个旅游景点的简单介绍呢!

来到电车站,就看见电子告示牌清楚显示各电车的抵达时间。在等待电车的时候,我把告示牌收藏进照相机里。看一看左右都是说着芬兰话的人,我开始担心起来了。


电车来了,我不禁暗呼:“真准时啊!”跟着队伍上了电车后,我心中的顾虑一扫而空,因为在电车里也有个小屏幕显示即将抵达的站名。因此,我不必担心因言语不通,而无法问司机叔叔我该在哪一站下车了。只要对照路线图和小屏幕上的站名,就准不会下错站了。

用这样的方法,我走过了赫尔辛基著名的广场、宏伟的教堂、热闹的商场。纵然我不会说也不会听芬兰语,可是还是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地畅游了赫尔辛基。

除了像我这样的游客,还有许多当地居民也使用这一条路线的电车——上下班的哥哥姐姐、到菜市购买食物的阿姨叔叔、结伴逛街的爷爷奶奶,让我在观光之余,同时看见了芬兰人的生活风貌。游客和当地人们的生活,就这样巧妙地让电车给联系起来了。

好了,下次再给你们写信。

祝:学习愉快。

刊登于2007年4月号《小作家》第35期·〈国外的阳光〉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