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的卡夫卡
我是先知道弗兰兹·卡夫卡 (Franz Kafka, 1883-1924),才知道布拉格的。因为大学时的读书会而认识他。当时读的是《变形记》。当主人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虫时,他恐惧无比。我读到这里时,也是心里发毛。
当我踏足布拉格,卡夫卡的故乡,我实在很难想象为什么卡夫卡生活在如此美丽的城市,可是却写了许多灰暗的作品。他的朋友若阿奈斯·乌尔兹迪 (Johannes Urzidil, 1896-1977) 不是曾经说过:“布拉格即是卡夫卡,卡夫卡即是布拉格。”吗?卡夫卡的内心世界不是应该和布拉格一样美丽吗?
我一直以为他是布拉格的骄傲,却没有想到他其实是在1989年共产党倒台之后,才逐渐在捷克广为人知。卡夫卡出生时,布拉格是隶属于奥匈帝国的城市。他是犹太人,可是却生活在布拉格的德语区。于是,在他的身上找着了和布拉格格格不入的三种矛盾:民族、语言和宗教。他身处捷克,生活的周围以捷克人为主,可是他却是属于少数民族的犹太人。他的第一语言不是捷克语或犹太语,而是德语。虽然他能说和书写流利的捷克语,不过却是用德语创作。捷克人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他所信仰的却是犹太教,虽然他不常上犹太教堂。
如今,布拉格市中心的卡夫卡展览中心和卡夫卡书店是游人进一步认识卡夫卡的所在。展览中心有三语说明:捷克语、英语和德语。书店中的书籍,不管是卡夫卡的作品或是其他人评述卡夫卡的生平、著作的作品,也多是这三种语文。

卡夫卡铜像也从2003年开始竖立在布拉格昔日犹太区的边界。西班牙犹太教堂和基督教的圣灵教堂就在铜像左右两边。把铜像置放在这里仿佛是要说明卡夫卡复杂的背景和布拉格信仰与文化的多元。
在布拉格城堡中的黄金巷 (Golden Lane),有一间老房子是卡夫卡在1916至1917年居住过的。虽然今天的黄金巷已经不再是卡夫卡当年居住时的模样,但是许多游客还是喜欢在门牌22号的水蓝色房子前留影。仿佛是要这样来让自己和卡夫卡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其实卡夫卡在他的一生中,都无法突破自己的困境。他认为只有写作才可以抒发他的情感。写作,是他生活的全部。他甚至拒绝婚姻和工作,因为他认为婚姻和工作会妨碍他写作。如此热爱写作的他,生前甚少发表作品,甚至在临终时,吩咐他的好朋友马克思·布劳德 (Max Brod, 1884-1968) 把他的作品都销毁。幸亏布劳德没有遵从卡夫卡的遗愿,否则的话,世界的文坛就会少了一块瑰宝。
在短短的41年人生中,卡夫卡能够获得世界性的文学成就,和他自小身处的多元社会是息息相关的。除了布拉格迷人的景致所启发的创作灵感,捷克、德意志、犹太,不同的文化、语言、宗教在他身上交织出了苦恼,却也培养了他的丰富情感,进而孕育出这一位伟大的作家。

我一直以为他是布拉格的骄傲,却没有想到他其实是在1989年共产党倒台之后,才逐渐在捷克广为人知。卡夫卡出生时,布拉格是隶属于奥匈帝国的城市。他是犹太人,可是却生活在布拉格的德语区。于是,在他的身上找着了和布拉格格格不入的三种矛盾:民族、语言和宗教。他身处捷克,生活的周围以捷克人为主,可是他却是属于少数民族的犹太人。他的第一语言不是捷克语或犹太语,而是德语。虽然他能说和书写流利的捷克语,不过却是用德语创作。捷克人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他所信仰的却是犹太教,虽然他不常上犹太教堂。
如今,布拉格市中心的卡夫卡展览中心和卡夫卡书店是游人进一步认识卡夫卡的所在。展览中心有三语说明:捷克语、英语和德语。书店中的书籍,不管是卡夫卡的作品或是其他人评述卡夫卡的生平、著作的作品,也多是这三种语文。


在布拉格城堡中的黄金巷 (Golden Lane),有一间老房子是卡夫卡在1916至1917年居住过的。虽然今天的黄金巷已经不再是卡夫卡当年居住时的模样,但是许多游客还是喜欢在门牌22号的水蓝色房子前留影。仿佛是要这样来让自己和卡夫卡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其实卡夫卡在他的一生中,都无法突破自己的困境。他认为只有写作才可以抒发他的情感。写作,是他生活的全部。他甚至拒绝婚姻和工作,因为他认为婚姻和工作会妨碍他写作。如此热爱写作的他,生前甚少发表作品,甚至在临终时,吩咐他的好朋友马克思·布劳德 (Max Brod, 1884-1968) 把他的作品都销毁。幸亏布劳德没有遵从卡夫卡的遗愿,否则的话,世界的文坛就会少了一块瑰宝。
在短短的41年人生中,卡夫卡能够获得世界性的文学成就,和他自小身处的多元社会是息息相关的。除了布拉格迷人的景致所启发的创作灵感,捷克、德意志、犹太,不同的文化、语言、宗教在他身上交织出了苦恼,却也培养了他的丰富情感,进而孕育出这一位伟大的作家。
Labels: Cz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