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September 2005

图尔库停留在十九世纪

旅游手册上的说明吸引了我的注意。

图尔库,芬兰西南部的一座古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少的破坏——战争、瘟疫和火灾。1827年,一场大火毁了差不多整个图尔库,但是罗斯塔琳马基山丘 (Luostarinmaki Hill) 却侥幸逃过这一场厄运。当祝融光顾两千五百栋建筑物,全城差不多夷为平地的时候,罗斯塔琳马基山上的木屋却幸存了!

上个世纪30年代,有人建议将这一些院落修建成手工业博物馆 (Handicrafts Museum) 。1940年,博物馆正式开放。

走进这座露天博物馆,我仿佛置身在19世纪的图尔库。脚踏沙石路,游走在三十个院落之间,每走一步,就发出沙沙的声响。每一个院落都是一个独立的手工业作坊,院落或是由四五间木屋组成,或是由七八间木屋组成。推开屋子的门,“吱……”,芬兰古老手工业者的生活面貌一一展示眼前。


院门口挂着的作坊招牌说明了作坊进行的活动。钟表匠的门前吊着一只巨型怀表;装订工人的屋檐下高悬着一本书;小提琴制造者的窗下则挂着一把小提琴。在这些作坊当中,还有织布、制梳子、制陶器的。粉刷工人、裁缝和面包师傅也住在里头。游人通过它,一目了然地了解图尔库的过去。这一些院落见证了图尔库两百年的历史演变,如今更成了古老的图尔库之象征。

夏季,博物馆还会聘请一些工匠在各个作坊示范传统的手工艺制作。他们穿着传统服装一边工作,一边向游人解说。我是在萧索的秋季来到这儿的,无缘一睹它在夏季生机盎然的模样,可是却能够在三三两两的游人当中,领会它的恬静。

刊登于2006年5月20日《风采·知性六女子》〈探访古人〉

Labels:

纯朴芬兰古都


我终于踏足北欧了!想不到我踏足的第一个北欧城市会是图尔库 (Turku),芬兰最古老的城市,也是第三大城市。虽然身处在北欧,可是图尔库却拥有典型的西欧中世纪城市格局——一条居民赖以运输的河流、一个显示宗教权力的大教堂、一个代表世俗政权的城堡和一个进行交易的市场。在斯拉夫语 (Slavic) 里,图尔库的原意就是指市场。

其实,图尔库的辉煌历史并不止这一些,在芬兰于1812年迁都赫尔辛基之前的五个世纪,图尔库是芬兰的首都。1640年,芬兰的第一所大学建立于图尔库。因此,图尔库在芬兰的历史长河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图尔库的主要旅游景点都伫立在奥拉河 (River Aura) 两岸。从大教堂沿河往西徒步到图尔库城堡,游人就可以看见图尔库最主要的历史建筑物了。可是,如何把自己从酒店前的市集 (Market Place) 平安送到河边也是挺考功夫的。因为芬兰的官方语言是芬兰语和瑞典语。路牌上的第一行字是芬兰语,第二行是瑞典语。不管是芬兰语还是瑞典语,我都看不懂,因此得小心翼翼地对照着地图上的路名和街角上的路牌才行。最糟糕的是,地图上的路名有的用芬兰语,有的用瑞典语。结果,从酒店到河边,给留下我最深刻印象的不是沿途的建筑物和风土人情,而是路牌。

无论如何,我还是靠着手上的旅游指南来到了河边,展开了我的芬兰古都之旅。来到了河边,我淡定多了。因为我知道只要沿河而行,我就不会迷路了。

这时候,我才有闲暇站在桥上“东张西望”,欣赏两岸或绿色、或黄色、或红色的树叶。一片的绿色当中夹杂着点点的黄色和片片的红色,真是好看。虽说千湖之国的景象得到芬兰的中部才能真正体会,然而对于我来说这里的景色已经是美极了。仿佛静止不动的河水、骑着脚踏车的大学生、撑着拐杖在河边散步的老先生、老太太,还有溜狗的中年男子,构成了初秋恬静早晨的画面。

我沿着河,走过了图尔库大教堂、西贝流士博物馆 (Sibelius Museum)、民俗手工艺博物馆 (Luostarinmaki Handicrafts Museum)、帕沃努尔米塑像 (Statue of Paavo Nurmi),对图尔库的历史、音乐、民俗和长跑怪杰有了初步的了解。过了Samppalinnanmaki Hill 旁的第四座桥,就没有其他的桥梁了。我乘搭免费渡轮过河,再往西走,就是海洋博物馆 (Forum Marinum Maritime Centre) 了。来到了这儿,我知道我就快抵达城堡了,这也意味着我的徒步之旅即将结束。然而,我知道真正的图尔库并非仅仅如此,要了解一座城市和她的市民,怎么可能如此简单呢?怎么可能在短短的大半天就办得到呢?

图尔库,我生平第一次独自游走的陌生城市,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双语路牌,市民憨厚、腼腆的笑脸,也让我这一个独游的人感到安心,纵然行走在无人的山丘上。

刊登于2005年12月2日《南洋商报·新世纪》

Labels:

18 September 2005

悬崖边的城堡

车子在远处停下,一眼望去,还以为她只是存留在平地上的一座废墟,一丝失望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

从停车场的这一个山头往下走,走到山谷,再往上走,走了大约半小时,才来到了矗立在悬崖边的当诺塔城堡 (Dunnottar Castle) 身旁。

当耸立在巨大岩石之上的当诺塔城堡映入眼帘时,难以置信的感觉浮上心头。那一块大岩石高出海面一百六十英尺,三十个我的高度。失望在刹那间化为惊叹。

气喘呼呼的我,直呼:“到底当时的人是怎么建筑这一座城堡的?” 城堡中的一部分建筑物可以追溯到13世纪啊!

如果你觉得当诺塔城堡有点眼熟,那是因为她是《哈姆雷特》(Hamlet) 1990年电影版的拍摄场地。电影由梅尔吉逊 (Mel Gibson) 主演。

买了入门票,沿着梯级而上,走过了狭隘的入口通道,视野豁然开阔。在一大片的青草地上,残垣败瓦、破落的建筑物出现眼前,然而城堡的英姿依然有迹可循。为了取其天险,在这儿建筑城堡,捍卫家园,该是万无一失的吧!可是,在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的斗争当中,这一座城堡依然曾数易其主。苏格兰的荣耀——皇冠、权杖、宝剑,曾储藏在这里。当英格兰的军队攻破城堡之际,皇冠、权杖和宝剑从悬崖边被放下,由崖下的一个侍妇带走。

雨后的城堡有些许荒凉,几许平静。苏格兰的雨水洗尽了她的铅华,只留下片片遗迹让人追寻她往昔的风采。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总希望能够留下一些让人无法忘怀的事迹,对于我而言,平凡就是最好的风采。

刊登于2006年5月1日《风采·知性六女子》

Labels: